古代近视的人还真不少。
《笑林广记 》里有不少关于近视的笑话。比如《虾酱 》篇,说有一人挑粪经过一位近视者,近视者看不清挑的是啥,但闻那臭烘烘的气味以为是卖虾酱的,遂唤曰:「拿虾酱来。」挑粪人以为这人有病呢,没理会就走了。近视者以为「卖虾酱的人」故意不卖给他,就赶紧追上,「将手握粪一把,于鼻上闻之,乃骂道:『臭已臭了,什么奇货,还在这等行情!』」这个重口味笑话告诉我们:古人近视不仅耽误学习,还影响智商。
古人称近视为「不能远视」,就是看不. 处的东西 。古人也认识到用眼过度是导致近视的主要原因,如「数看日月,夜视星火,夜读细书,月下看书,抄写多年,雕镂细作」等。
但是,古人对近视的发病机理没有科学的认知。近视的机理是眼球内部的视网膜和晶状体 之间的距离拉长,光线不能在视网膜上聚焦,导致物体影像模糊。而古代中医却将近视的发病机理归结为阳虚,因此对近视的治疗方式 林佩琴 依旧认为:「能近视不能远视,阳气不足也,治在胆肾。加味定志丸 ,或八味丸 。」治近视居然得吃「六味地黄丸 」,这眼睛不一定能治好,治肾虚肯定是管用了。
为了弥补近视的问题,古人会使用放大镜和眼镜。 我国已知较 早的放大镜,出土于东汉广陵王刘荆墓,为水晶材质。唐代,大量西域制造的玻璃材质放大镜进入中原,被称为「火珠」或「火齐珠」。从名字便可以看出,唐朝的放大镜主要用于聚光点火,并非近视者专用。用放大镜观阅文字的记载,较 早见于北宋。《暇日记 》记载:北宋提刑官史沆在查阅案卷时用水晶镜观看文字。为何放大镜看字在宋代普及呢?可能是因为宋朝科举制 大规模扩招,读书人用眼疲劳而导致近视增多,以至于放大镜大派用场。今天高考制度 下的孩子们要上各种辅导班,加班加点地学习,大部分人近视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南宋时期,我国出现了双镜片的老花镜 , 名为「叆叇」(ài dài),其外形和今天的眼镜很接近。《洞天清录 》中记载:「叆叇,老人不辨细书,以此掩目则明。」这种眼镜的镜框用木片或牛角 制成,中间有横梁,架在鼻子上,没有镜腿,使用者可用细绳缚于脑后。
古代没有镜腿的眼镜(出自《. 市景商业图册 》)
今人使用的有镜腿的现代眼镜源自西方,
本站部分文章和资料,来源于互联网整理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联系我们及时处理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