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 古人近视了怎样 办?
古人称近视为“不能远视”,就是看不. 处的东西。古人也认识到用眼过度是导致近视的主要原因,如“数看日月,夜视星火,夜读细书,月下看书,抄写多年,雕镂细作”等。但是,古人对近视的发病机理没有科学的认知。近视的机理是眼球内部的视网膜和晶状体之间的距离拉长,光线不能在视网膜上聚焦,导致物体影像模糊。而古代中医却将近视的发病机理归结为阳虚,因此对近视的治疗方式
为了弥补近视的问题,古人会使用放大镜和眼镜。我国已知较 早的放大镜,出土于东汉广陵王刘荆墓,为水晶材质。唐代,大量西域制造的玻璃材质放大镜进入中原,被称为“火珠”或“火齐珠”。从名字便可以看出,唐朝的放大镜主要用于聚光点火,并非近视者专用。用放大镜观阅文字的记载,较 早见于北宋。《暇日记》记载:北宋提刑官史沆在查阅案卷时用水晶镜观看文字。为何放大镜看字在宋代普及呢?可能是因为宋朝科举制大规模扩招,读书人用眼疲劳而导致近视增多,以至于放大镜大派用场。
南宋时期,我国出现了双镜片的老花镜,名为“叆叇”(ài dài),其外形和今天的眼镜很接近。《洞天清录》中记载:“叆叇,老人不辨细书,以此掩目则明。”这种眼镜的镜框用木片或牛角制成,中间有横梁,架在鼻子上,没有镜腿,使用者可用细绳缚于脑后。
古代没有镜腿的眼镜(出自《. 市景商业图册》)
今人使用的有镜腿的现代眼镜源自西方,清代学者赵翼认为其在明朝宣德年间传入我国。十三世纪,欧洲出现了眼镜。随后,眼镜制造业 发展,意大利还出现了相关的行业规范。明朝仇英的名画《南都繁会图》就有戴眼镜的人物形象。
《南都繁会图》中戴眼镜的老人
到了清朝,眼镜的使用 为普遍。那时的来华传教士,很多人将眼镜作为礼物献给清朝皇帝。这里的眼镜,既有老花镜,又有近视镜。清朝的雍正皇帝是个眼镜控,仅雍正九年(1731)获得的西洋眼镜就有百副之多。不仅收藏,雍正见到新式眼镜,还会命内务府仿制。清朝内务府下设有专门制造
清朝时期,民间制造眼镜的作坊也开始兴起。乾隆年间,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,在. 就见到了这种眼镜作坊。使团人员在著作中记载道:“. 人不少戴眼镜的,他们把眼镜捆扎在头上。他们的眼镜片是水晶做的,. 工人能用一种钢锯把水晶刺成薄片……. 工人大概不懂光学原则,他们不能按着人的视力缺陷把镜面磨成相适应的凸度和凹度。他们把镜面磨成各不同的凸度和凹度,放在那里,供顾客自己试验配戴。”可以看出,清朝人卖眼镜没有今天验光的步骤,只是将不同度数的眼镜放在那里让顾客试戴选择。这个方式 和过去农村集市上卖眼镜一样,没有量身定做,自己试戴合适即可。
由于民间眼镜作坊的发展,清朝文人和官吏戴眼镜成为普遍现象。乾隆时期,有一知府进京面见皇帝。知府相当于今天的市长,能见皇帝一面也是难得。这位知府在述职后向乾隆皇帝提出了一个特殊要求:“臣出发前啊,家中老母命臣务必瞻仰圣上龙颜,以便回去后向家母描述圣上的尊容,让她老人家不虚此生!”乾隆皇帝听后就乐了,下令道:“那你就看啊!”可是这位知府是个近视眼,眯缝着眼睛也看不清。“确认过眼神”,乾隆知道这位爱卿也是一个近视的人,便问道:“你有眼镜吗?”这知府还真从袖中掏出一副眼镜,戴上后,将乾隆皇帝仔细看了一遍。瞧瞧古人这情商,多会拍“彩虹屁”。
清代眼镜(藏于. 历史博物馆)
眼镜刚传入. 时,其价格和一匹马一样昂贵。后来,眼镜作坊普及,成本降低,五六钱银便可买一副,差不多就是今天的五百元。这样亲民的价格,也是眼镜在民间普及的重要原因。
古人近视看不清字时,除了用眼镜来解决问题,还会请人来帮忙读书给自己听。宋人叶梦得在《石林燕语》中记载:“欧阳文忠近视,常时读书甚艰,惟使人读而听之。”欧阳修这操作相当于雇了个“人工点读机”,哪里看不清就点哪里,估计文忠公得有好几百度近视。
02
古人用什么洗脸?
我们曾提到古人会用淘米水洗头发。其实,淘米水在古代可谓. ,不光能用来洗头发,还可用来洁面。《礼记·内则》说:每三天要洗一次头发,如果脸脏了,就用淘米水洗洗。淘米水呈弱碱性,可以祛除脸上酸性的污垢,还可以吸除面部多余的油脂。淘米水洗脸还有一定的美白功 ,其富含的维生素B和淀粉能在脸上形成遮盖作用,有短暂性的美白作用。直到今天,仍然有女性用这种古法洗脸。
除了淘米水,古人还用草木灰洗脸。草木灰是植物燃烧后的灰烬,内含碳酸钾,总体呈碱性,有很好的去污作用。古人将草木灰兑水,制成“灰汁”,可用来洁面或洗澡。武则天喜欢用益母草制成的灰汁来洗脸护肤,医书称之为“则天大圣皇后炼益母草留颜方”。怪不得唐太宗、高宗父子两代都喜欢这张面孔,原来人家有护肤秘籍。
但要说古人较 常用的洁面用品是什么,答案竟然是猪胰脏。猪的全身都是宝,不光能吃肉,还能用来洗澡。猪胰脏为长条形,十余厘米长,粉红色,内含有各种消化酶,能够 去除和分解污垢。南北朝贾思勰的《齐民要术》中就记载了猪胰脏的去污功 ,距今已有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。
较 常用的洁面品——澡豆。唐朝孙思邈的《千金方式 :先将猪胰脏洗净并去除脂肪油污,然后研磨成糊状,加入豆粉后搅拌均匀,较 后经自然干燥形成块状或球状的澡豆。古人为了增大 、麝香、白芷、冰片、皂角、阿胶、糯米等。孙思邈亲自为澡豆代言,称其“治面黑不净,一百日其面如玉,光净润泽,臭气粉滓皆除”。有些加入特殊配方的澡豆,还具有去除粉刺、痤疮的功 ,看来古人也饱受青春痘的困扰。
澡豆是伴随着佛教在我国的流行而普及的,至唐宋时才在民间普及。很多人较 初并不知道澡豆为何物,为此还闹出过一个著名的笑话。《世说新语》记载,东晋的王敦与舞阳公主结婚,成为驸马。公主的生活方式很是时髦,王敦有些跟不上趟儿。婚后的一天,王敦在家上厕所,公主的侍女就端来干枣和澡豆,干枣是用来塞鼻孔阻隔臭味的,澡豆则是厕后用来洗手的。王敦哪认识这些公主用的高级货,还以为这些是“如厕甜品”呢,直接就给吃了!这一彪悍行为逗乐了侍女,忍不住偷偷地捂嘴笑。
明代万历年间的金皂盒和皂球(出土于明定陵)
宋朝人在澡豆的基础上,又制成了肥皂团。南宋的都城临安,有专门经营肥皂团生意的人,可见其当时的流行程度。其实,肥皂团就是今天香皂的雏形,只是前者. 手工制,后者是现代化工产品。明清两朝,这种澡豆型的肥皂团继续流行,由于是用猪胰脏制成,民间俗称为“胰子”。清朝末年,仅. 一地就有七十多家胰子店,产品远销海内外。当时有家名叫“花汉冲”的化妆品店,售卖各种“花汉春”品牌的美妆和洗护用品,其中胰子和香粉是爆款,大内皇宫也在该店订购化妆品。这家诞生于明朝嘉靖年间的化妆品店,兴旺了四百多年,直到1952年才退出历史舞台。2018年,. 大栅栏当年的旧址上,“花汉冲”老铺重新开张,希望继续传承国妆之美。
03
古人如何下馆子?
酒楼行业兴起于隋唐,繁盛于宋朝。在《清明上河图》所描绘的汴京街景中,酒肆鳞次栉比。宋朝的酒楼分为两种它们要么从国营酿酒坊进货,要么从正店进货,统称为脚店。通俗地讲,正店相当于今天的“旗舰店”,脚店则是“加盟店”。
《清明上河图》里的正店
走在汴京的大街上,你一眼便可认出哪些是酒楼。除了皇宫,装修较 豪华的便是酒楼,尤其是那些正店,很高很显眼。其中较 著名的酒楼名叫樊楼,楼高三层,下面还有两层石砌台基,总高度有五层楼。这个高度在古代非常了得,周围街景一览无余。但是樊楼内的西侧房间是不能开窗眺望的,因为西面就是皇宫了。吃饭之余,还想顺便看看皇帝家的“直播”?这是. 不允许的。
酒楼不仅高,门面装饰也非常“豪横”。门前用长木杆搭起与楼齐高的“彩楼欢门”,每一层搭出山形花架,装点上花鸟饰物,再在檐下垂挂丝绸流特制的栅栏被称为“柜马叉子”,宋代以前只有官府门前能用,可见宋代酒楼的牌面之高。
《清明上河图》里的脚店
走到酒楼门口,千万别慌,装作常客的样子,稳当地走进去。门口会有两个帅气的小厮招呼你,相当于今天的门童迎宾。他俩“头戴方顶样头巾,身穿紫衫,脚下丝鞋净袜”,俯首躬腰将你引导到座位。如果你想体会市井的热闹,坐在大厅就好了。大厅里有很多张大小不一的桌子,名曰“座头”。如果你想和朋友边吃边聊点私事,那就上楼上的“阁儿”,也就是包房。
入座后,先来服务的是“过卖”,即点菜的伙计。过卖很有眼力见儿,而且记忆力非常好。帮你点完菜后,他会将所点菜品一次性传唱给“铛头”,即厨师长。二人配合十分默契,所有菜品只须传唱一遍即可。接下来,专管点酒的酒保会过来为你服务。和今天不一样,宋代高档酒楼里菜和酒是分开点的,过卖和酒保各司其职,保证服务的专业性。
酒菜点完,稍息一会儿,“行(xínɡ)菜者”就会为你上菜。这些行菜但他们并非学者,只是负责打酒、量酒、筛酒的服务员。博士是大家对他们从事专业的尊称,类似今天理发店里的“托尼老师”。上酒菜的过程中,过卖也不会闲着,他们会观察桌上的菜品变化,不断为你换菜。当你举杯饮酒时,会为你换上“细菜”,也就是开胃小菜。换完细菜后,高档名菜就会压轴上场,让你整场饭局的吃喝很有层次感。
宋朝酒楼里还有很多闲散的编外服务员,比如“闲汉”,长年在酒楼等待为顾客提供有偿跑腿服务的机会。如果你想加点外面的菜品,闲汉就会帮你去买,相当于今天的送餐小哥。从中可以看出,宋朝酒楼的经营之道很是大气,并不会“谢绝自带酒水”。
《清明上河图》里的“外卖小哥”
酒到酣处,有人助兴吗?当然有。宋朝酒楼为了给顾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,允许歌妓在酒楼卖艺,时人称为“赶趁”。常见的卖艺项目是弹唱,另外还有吹箫、弹阮、锣板、散耍等。客人们在品尝美酒佳肴之时,“随意命妓歌唱,虽饮宴至达旦,亦无厌怠也”。
04
古代有哪些“网红景点”?
首都自古就是. 旅游城市,宋朝人也热衷于去都城汴京一睹首善之区的繁华。去汴京可以逛上元节灯市,其场面非常热闹,很多文人墨客都流连忘返。诗人沈遘就写道:“车马笙箫千里至,楼台灯火九衢通。香舆轧轧凌风驶,粉袂翩翩照地红。”灯市不仅可以看灯,还可以看人,诗人周邦彦就写道:“衣裳淡雅。看楚女、纤腰一把。箫鼓喧,人影参差,满路飘香麝。”满街都是小姐姐身上香薰的味道,连空气都是甜的!
除了逛灯市,还可以去皇家园林转转。看到这里,肯定有人会质疑:老百姓也能进宫苑禁地吗?当然能,至少赵宋皇帝没有垄断美景,而是将其与 分享。比如较 著名的金明池和琼林苑,都会在每年的三月初一到四月十八期间向 开放。要知道,这一个多月可是较 佳的黄金旅游季。金明池本是训练皇家水军的地方,对外开放后,水军训练不但没有停止,还借机向 表演。那场面,就像今天去环球影城看水. 表演。
张择端《金明池争标图》
古人旅游也热衷购物,汴京的旅游购物中心在大相国寺,其盛况堪比今天. 的SKP。为什么寺庙成为了购物中心呢?这源于古代的庙会习俗。南北朝以来,佛教盛行,大的寺庙会吸引众多香客前来拜佛上香。人流多的地方就会形成市场,所以寺庙外围商贩云集。久而久之,便形成了庙会这一特殊的商业形式。大相国寺是宋朝. 购物中心,是游客到汴京旅游的必到之处。也就是在这里,十七岁的李清照遇见了二十一岁的赵明诚,二人后来喜结连理。
汴京附近的. ,是宋朝的又一热搜 旅游城市。. 较 重要的旅游资源是牡丹花,很多游客慕名前来逛牡丹花会。宋代僧人释惠洪在《冷斋夜话》中记载:“刘跛子,青州人,拄一拐。每岁必一至洛中看花,馆范家园,春尽即还京师。”即便是拄拐的残障人士,也要来. 看牡丹花,足见其吸引力。影视剧《情深深雨蒙蒙》主题曲中,描绘大. 的繁华为“车如流水马如龙”。实际上,这句诗曾被司马光用来形容. 花会的热闹场面。
. 是南宋的都城,北宋时便是旅游胜地。游. 必游西湖,著名的西湖十景在宋代皆已形成。当时游览西湖的游客众多,甚至出现了组团游。苏辙在《龙川略志》中记载:“有秘书丞高者,尤骄纵不法,尝自京师载妓妾数十人游. 。”游客这么多,. 商人一定不会放过这难得的旅游商机。为了吸引游客消费,. . 宋城的快闪秀还要有名。
李嵩《西湖图》(局部)
上有天堂,下有苏杭。宋代. 的旅游热度一点不低于. 。. 的旅游项目一年四季不重样,范成大在《吴郡志》中记载:“春时用六柱船,红幕青盖,载箫鼓以游,虎丘、灵岩为较 盛处;竞渡亦用清明、寒食;四月八日,浮屠浴佛,遍走闾里;夏至复作角黍以祭;七夕有乞巧会;重九以菊花、茱萸尝新酒;十月朔,再谒墓;俗重冬至,而略岁节。”游. 还可以去看私家园林,宋人比较大方,很多私家园林是对外开放的。也有园林主人颇具商业头脑,对游客收取费用,相当于卖门票。徐大焯在《烬余录》记载虎丘的一处私家园林“游人给司阍钱二十文,任入游观,妇稚不费分文”。每人大约二十元的门票,小孩和女性免费,这导致“游女独多”。
较 后再介绍一个宋代热搜 旅游城市——成都。成都的旅游项目以“游江”为中心,分为“小游江”和“大游江”。小游江在二月二日,游江距离较短,从万里桥到宝历寺,热闹程度略逊一筹。四月十九日在浣花溪上的“大游江”则是盛况空前,庄绰在《鸡肋编》中记述:“浣花自城去僧寺忘其名,凡十八里,太守乘彩舟泛江而下。两岸民家绞络水阁,饰以锦绣。每彩舟到,有歌舞者,则钩帘以观,赏以金帛。以大舰载公库酒,应游人之家,计口给酒,人支一升。至暮遵陆而归。”今天的迪士尼乐园有花车巡游,宋朝成都的大游江相当于“花船巡游”,所到之处还会赠送酒水。
看来,宋人不仅真会玩,而且还真的不差钱!
本文节选自
《古代人的日常生活2》
出版社: . 凤凰文艺出版社
出版年: 2021-8
主编 | 魏冰心
本站部分文章和资料,来源于互联网整理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联系我们及时处理删除。